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聚焦

标准助力食品安全国际共治

“食品安全离不开全球共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未来,中国将继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食品供应链、质量控制、食品科技创新、食品监管实践、食品产业等领域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同心协力推动食品安全国际共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丝路规划研究中心理事长陈元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最严谨的标准”被列在中国食品安全工作 “四个最严”之首。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制定、发布食品安全标准超过1260项,涉及2万多项食品安全指标,涵盖日常消费的所有主要食品品种。近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制定食品标准和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食品安全标准方面有着各自的要求,那么,食品安全国际共治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在标准方面的国家互认。诸如包装、运输、仓储等方面的标准互认。
 
  “食品安全国际共治重要的是要充分研究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借鉴具备食品安全成熟体系的国家经验,建立食品安全领域的分享交流平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宋敬武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
 
  在张晓刚看来,食品标准是全球食品安全共治的基础,也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保障。比如,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包装标准、运输标准、储存标准,食品储存和运输的安全标准。
 
  “从 ‘一带一路’食品安全共治的角度来讲,只有所有‘一带一路’国家实现了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共认,食品安全的国际共治才能真正的实现。”张晓刚如是说。
 
  多位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标准不执行在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所以在讨论“一带一路”标准共治的时候,标准执行将是未来必须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
 
  中国澳大利亚商会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尼克?柯伊尔说,食品安全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能够享受到优质食品和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但是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中澳两国在食品安全标准方面的合作,比如,技术标准的协调一致以及标准的互相认可,这一点也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在各个国之间进行标准的协调和融合,还必须要保证各国标准的可持续性。在标准互认方面确实有很多挑战,我觉得可以借鉴欧盟的做法。”尼克?柯伊尔表示,食品安全共治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必须要合作。

附件: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