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聚焦

这家澳保健企业估值2年降10亿?国际竞购战升级

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中投公司旗下的中国建银投资(China Jianyin Investment),正参与澳洲保健品公司Nature’s Care Manufacture股权出售的第二轮竞投。据称,参与竞投的公司还包括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和中信资本(CITIC Capital)。

该知情人士称,Nature’s Care的估值可能约7亿澳元(约合36亿元人民币,按照当日汇率计算)。由于竞投尚未作出最后决定,可能会再出现其他有兴趣投资者。

事实上,Nature's Care股权出售始于两年前…

“叫卖”两年,Nature's Care“降价”10亿人民币?

2016年1月25日,澳洲人报(The Austrilian)援引驻墨尔本总领馆经商室消息:继Swisse被合生元收购后,另一澳洲品牌Nature’s Care也希望借着中国对保健品及婴儿配方奶粉需求上涨热潮,欲售至少10亿澳元(约合46亿人民币,按照当日汇率计算)。据报道当时Nature’s Care已聘请JPMorgan及澳洲金融咨询公司OrdMinnett作为寻找股权收购的顾问,而中国投资者则成为最有希望的买家。

关于Nature’s Care▼

 

Nature’s Care被誉为全球有机保健品品牌,也是澳洲三大品牌之一,集团拥有包括Nature’s Care、Healthy Care、Leimei等30多个品牌。Nature’s Care除了在澳洲各大连锁超市和药店销售外,在新加坡、印尼和泰国也设有销售点,并于2015年4月正式入驻天猫商城。Collett曾向媒体表示,Nature’s Care过去三年来盈利年增幅在50%,几乎半数产品最终售往中国。

近两年时间过去了,Nature’s Care的估值已由此前的约46亿人民币降至约36亿人民币(均按照当日汇率计算),在此期间,各方消息中的竞购者也在不断变化…

两年间,Nature’s Care竞购者名单超过八家中资企业

石药、斯利安、纽斯康▼

2016年7月8日,澳州ABC电视台在其官网发文《Chinese appetite driving demand for takeovers of Australian vitamin companies》透露,石药集团正在澳大利亚寻找收购澳大利亚品牌的机会。另外诸如北京斯利安药业及宁波纽斯康生物也存在并购意向,其中一个收购目标便是悉尼维生素补充剂生产商Nature's Care。

上海家化(已辟谣)▼

2016年9月29日,澳洲金融评论报(Fincial Review)报道,消息人士称,中国日化企业上海家化(600315.SH)也加入了收购澳洲保健品公司Nature's Care的大军中,并顺利进入了第二轮竞标 。但随后的第二天,2016年9月30日,上海家化即发布澄清公告,否认参与Nature's Care资产拍售。

弘毅、倍健、复星、合生元、上药▼

Fincial Review此前还曾披露, Nature’s Care 吸引了超过8家机构参与竞购,中资企业占比不小,其中弘毅投资(Hony Capital)、汤臣倍健(By-Health)也进入了第二轮,复星国际(Fosun International)已在第一轮出局。除此之外合生元(Biostime)和上海医药集团(Shagnhai Pharma)也曾参与角逐,但之后均退出了拍卖。

Nature’s Care国际竞购战疑升级

该知情人士提及的“中国建投”全称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注册资本207亿元,是目前为止Nature’s Care竞购名单中唯一一家有国家背景的金融资本。中国建投以股权投资、产业经营为核心,具备完整投资体系的综合性投资集团,主要业务涵盖投资、金融、不动产、科技咨询、文化传媒等领域。

而贝恩资本(Bain Capital)是总部位于美国的国际性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资金超过650亿美元,涉及私人股权、风险投资资金、上市股权对冲基金和杠杆债务资产管理。Bain Capital成立于1984年,为全球多个行业超过250家公司提供私人股权投资和附加收购。

以上两家竞购者的加入,将促使Nature’s Care国际竞购大战的升级。不过截止至发稿,两方并未对此置评。

事出有因

相比自己摸索经营,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讲,直接收购国外品牌似乎更加划算。因此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地以质量安全、原料天然著称的知名保健品企业或原料生产企业颇受青睐,将其引进中国保健品市场,除了扩大供应来源之外,还能同时获取西方公司先进的技术专利,降低打造自主品牌的成本,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

庶正康讯创始人王大宏表示跨境收购早已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最大热点,本土企业被迫进入国际市场与世界列强同台竞技,主流企业纷纷将资本枪口瞄准境外品牌找应对高招。

然而目前国际品牌们更多的是在线上的混战。中国投资者收购后,国际品牌们将有更大的市场机会转寻线下渠道突破口,绕过政策壁垒鱼贯而入。

附件: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