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为何谈“剂”色变
“哦~~老虎你要吃我是吧!我告诉你几十年前你要吃我,我可是细皮嫩肉味道鲜美,还是绿色食品;可这些年来,我各种各样的添加剂就没少吃,假酒没少喝,各种各样有毒的气体我也没少吸,你要吃我就等于吃毒药!”这是2017年春晚姜昆的相声《新虎口遐想》中的一段台词。
近年来,食品添加剂颇受公众关注。在2016年6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今日头条发布了一组“食品安全大数据”,其中“在公众聚焦度最高的热词中,‘食品添加剂’高居榜首”。毋庸讳言,“‘食品添加剂’公众聚焦度高居榜首”也好,“吃添加剂等于吃毒药”也罢,所有这些,无不折射出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焦虑。
应该说,食品添加剂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它是食品工业发展的象征。食品添加剂原本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只要是在规定的使用量范围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就是安全的。
客观地讲,目前公众之所以会对食品添加剂有如此之高的聚焦度,不外乎两个方面:将非法添加剂归入了食品添加剂的范围和滥用添加剂。非法添加剂是指国家允许使用目录之外的添加剂;滥用添加剂指的是不按规定量使用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近年来,不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与非法使用添加剂和滥用添加剂有关。“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福尔马林、孔雀石绿……这些原本与食品并不相干的化学物质,却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饭桌上并危害着我们的健康。在非法使用添加剂的事件上,中国老百姓曾多次“埋单”,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健康代价。
就当前而言,既要有效消除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焦虑,又要杜绝非法添加剂流入市场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要创新监管手段,不能再局限于一事一查的监管方式,要制定更加日常化、系统化的监管措施,恢复公众在食品消费方面的信心,从根本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同时,食药监管人员也要全面掌握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知识,让监管有的放矢。
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300余种,对每一种合法食品添加剂的含量都进行全面监控,事实上存在着成本难题。然而,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添加非法添加剂却是直接利益链条中的一环。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之下,光靠企业的自觉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形成监管有力的市场运行机制,规范制约生产经营者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的有关规定,令其自觉树立诚信、安全意识;尤其对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要露头就打,提高食品造假的法律成本。
在下大力气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监督管理的同时,还应严格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安全性审核,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和食品添加剂监管的法规和制度,加强食品风险监测和监督检查等。当然,也应该教育公众,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对现代食品工业的贡献,不要谈“剂”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