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臣倍健:个性化营养(精准营养)正加速落地
11月28日~30日,庶正康讯组织营养健康主流圈精英开展「应变・谋变」主题系列活动,活动现场精彩内容将陆续刊出。本期是汤臣倍健科技中心总监、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张旭光博士的演讲实录
各位业界同仁、老师、朋友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今天能够再次来到庶正康讯年会,记得很清楚两年前我刚刚回国加入汤臣倍健,那会儿公司刚刚提出“一路向C”这样一个总体战略,然后我当时提出的就是个性化营养是新的一个技术发展方向。
当时参加了庶正康讯第一届金哑铃论坛,第一次提出个性化营养的概念,当时也在论坛交流时提到个性化维生素这样一个命题,我很清楚的记得,大概是在2年前。今天借这个机会能够再来分享这个概念,接下来我也会介绍到汤臣倍健这两年间在个性化营养或者说精准营养上都做了哪些事情。
未来的市场要求我们向精准化升级
精准营养为什么会产业化?我的回答,首先还是市场驱动。个体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中产阶级消费升级催生了精准消费,也将催生了未来企业产品的精准研发。另外,就是国家政策,“健康中国2030”需要我们提升保健品的有效性。产品有效性的提升、机理的明确、功效的明确等等也都是精准营养的一部分。所以从国家政策层面、市场需求层面都需要我们做精准营养这样一个方向。
《国民营养计划》相信大家都应该有所了解,就是在我们政府的领导下提到了科学的发展,提到了创新,提到了共建共享,实际上这些元素都是精准营养所需要和囊括的。国家虽然有了这样的一个计划,但是落地转化还有很多具体的研发工作需要做的,一会我会侧重讲一下相关的研发难点或者我们称之为产业化的难点,还有一些研发的思路。
精准营养的三个维度
精准营养的概念,总的来说,从科研转化到应用有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分析与干预。大家可能是比较熟知的,就是我们的食物成分调查、包括运动在内的生活习惯调查。实际上是有很多新的技术在开发,比如说我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研发、食物检测成分分析,这些都是目前在快速发展中的。比如我们现在一些健康管理公司,已经在针对性的做出个性化的健康食谱和维生素的应用,都是在这个维度的一些尝试。
第二个维度,表观型分析及干预。这个说的比较学术,表观型实际上就是在医院我们常见的一些检测血液标注、尿液、粪便,这些都是叫“表观型”的一些数据。它是作为这个营养干预前期个体的营养健康状况评价的一个维度,也是营养干预效果的一个再评价维度。新的应用,实际上是一些针对性的个体数据库,特别是针对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健康数据库。我们国家是目前使用的数据库,例如包括维生素在内的一些推荐量,还是缺乏国人的健康指标依据,这里面有从基因型的这种分布这个多态性的分布,都是目前来讲不是很全面的,不是针对中国人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特征制定的。在推荐量和标准这一块,实际上还是有很多技术性的工作需要做,这也是刚才强调的为什么一定要共享。
第三个维度,就是大家熟悉现在比较热的基因型分析及干预。这里面有人体的基因分析,还有我们肠道的种群分布,基因组的监测等。 总体来讲技术发展非常快,二代和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开始在逐步的在转化应用,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检测成本在显著的降低。 前两年技术发展之后,基因检测从科研级别转化到商业应用的级别,也就是成本的下降,未来很快可以进入到千家万户,甚至可以免费的检测,比如未来在买一些营养素、保健品我们可以负责免费的基因检测。
具体再综合考量,就是精准营养需要去考虑的,难度非常大,因为三个维度互相都在影响。我们个体的差异对食物的需求本来就不同。每个人自己来比较,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干预的侧重和干预的效果也不同。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一天24小时之内,我们营养的需求也不同,精准可以非常的细。比如说脑功能,我们现在睡眠质量都可以每天来监测;认知功能现在可能还是需要量表,核磁这样的技术还不能够普及;心率血压大家都很熟悉了,现在都可以很容易的监测;肠道微生物检测现在还比较弱,大概每三个月就需要一次检测。
所以什么叫精准营养,它是每个人相对动态的平衡。随着年龄增长和环境变化,各种慢性疾病在发生发展,个体的健康实际上存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体系,它会变化、发生偏移或重建。精准营养的概念就是通过一个系统性的研发,从科研角度、应用角度有工具能够测量它,能够干预它、能够评估它,最终能够实现闭环的健康管理,为每个人提供精准的服务。所以个性化营养、精准营养的总体原则就是针对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给予精准的干预。
共建共享与协同创新
精准营养不仅对个体健康评价非常重要,从宏观的层面上说,实际上是为政府提供更加精准的人群健康预测,也可以精确到地区、精确到整个国家层面及早制定措施,未来可以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我们从欧洲过去几十年欧洲推行了精准营养干预的成果来看,它的心血管病糖尿病的发生率已经开始下降,这就是二、三十年的成果,它后期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和费用,效率更高。刚才我讲到了就是说,也顺便插一句就是说为什么就是说营养在我们的营养干预或者叫精准营养在国家的健康中国这个重要性。
现在学术界,包括美国2016的营养科学路线图等,很清晰地指出营养健康干预,不光对慢病预防,对于慢病治疗,也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药物作用和营养干预作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这就是《国民营养计划》提到的“加强营养健康基础数据共享利用”的重要性,因为现在太多的基础工作需要做,包括机理的研究、群组的研究等等。2017到2030只有13年的时间了,一个标志物的确立,好的标志筛选出来确立到研发到最后被业界承认,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从这个科研的角度看实现健康中国2030这样一个发展战略,我们传统的科研转化步调是跟不上的。所以一定要建立一个共享的基础数据库,这个也是我们汤臣倍健在积极参与的。

汤臣倍健公司战略,由产品的提供商升级成产品加服务的综合的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围绕这个战略,汤臣倍健把集团跟研发有关的所有资源体系都整合到科技中心这样一个部门旗下。新的产业升级要求企业首先进行内部资源整合,通过跨部门的布局来做系统性的研发工作。

我们总体的研发策略是协同创新。实际上这两年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协同创新的行业平台,一个共享平台,这里面包含自建设实验室、国内科研机构、国际科研机构等等。同时,我们在两年内建立了一个整合上游原料供应商的研发体系,当然大家应该知道我们70%以上原料是优选全球的最好的原料来源,上游原料供应商实际上是全球化的,我们从每一个领域选择一个战略研发的合作方,做到了汤臣倍健的研发中心和上游国际原料供应商的研发总部直接对接。
今年如果关注汤臣倍健就会看到,营养健康研究基金将近翻了一番,将近300万。多出来钱,全是上游的原料供应商跟我们一起投资的。我们可以做到,不但是终产品即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的联合研发,甚至还包括原料供应商原料中后期的联合研发。
这里不光是联合共享共赢节约研发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在原料研发的中后期,在它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之前,优选它的原料帮它快速在中国人群中做功能的、拓展功能的测试和验证,这就是大大缩短了好的原料进入中国市场的周期。我们一般有很特殊的开放协议,原料这种特殊的供货协议,甚至长达八年的专供。也就是说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我们和原料供应商在做一个深度的合作,也就是打造共享和协同创新平台的一个重要内容。
反过来我们的协同创新体系也可以向原料供应商提供技术。我们原料数据库、中国人的测量数据库和相关的算法,都是通过实质性的研发活动确定的,可以反哺给原料商。
精准营养:从科研转化到应用
所以精准营养从科研转化到应用有哪些工作需要做?
在应用角度看,商业模型。我们现在做健康产业的太多了,做疗养的、诊疗的、产品的、健康管理的、健康保险的,无论是从政府层面健康小镇,还是从公司层面从初创公司到这种新技术的创投的这种,资本都在往这个领域走,非常热。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成熟的商业模式。我们讲营养健康产业的第一波肯定会淘汰掉很多炒作性的概念、技术、公司,也会帮助我们确立好的能够生存的商业模式。我相信在未来两、三年的时间内这些问题都能够逐渐的清晰。
消费者调研也是,目前亟待看到中国人的数据。因为精准营养比我们整个营养健康产业化的升级还要再走一步。中国的消费升级是非常快的,从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子商务模式可以看到,我们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超越美国。我们看到美国的消费者调研,感觉很有信心。去年年底美国的数据,美国的消费群体,什么样的人,愿意花多少钱,每年花几次测量血液,根据血液检测结果来指导他使用维生素,这个数据我们是很受鼓舞的。相信中国这一系列互联网加,国家政策,还有我们产业升级,会急速地推动消费、技术,还有我们的转化往精准营养这个方向去做。
这里面还有当然就是永远我们绕不开的道德法规。这块我们就也需要胡老师这样的智库,包括新功能在内,包括我们现有的保健品功能,还有就是未来精准营养相关的法规应该如何做,这个绝对是一个对政府层面的挑战。因为我们在业内,在行业,消费者市场,都看到了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且可能不会很慢,可能很快就会有这样的需求。
所以接下来就是在研发方面,给大家具体讲一下我们汤臣倍健做了哪些事,可以一项项来举例,这都是我们今天可以公布的项目。
首先,基础研究。实际上我们两年内一直在广泛布局。比如说个体健康营养综合评价。那我们现在能够研发接触的系统,涉及到一百个以上的血液,尿液的健康标志物。如何综合这一百个以上的指标来给一个人综合判断它的健康状况,这是一个从科研到应用非常系统性的工作。营养基因组学也是非常热们,无论是学术还是一些新的技术公司都在侧重这个领域,我们也是去年加入了欧洲营养基因组学的一个组织。
新概念,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汤臣倍健和其他四家机构在欧洲做的一个综合评价健康项目。今年7月,欧盟EFSA正式承认了这个项目一期成果推出来的跟营养健康有关的新概念,叫人体内稳态指数。刚才我讲到了一个人的精准营养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我们通过对体系进行标准化的刺激,观察动态体系承受变化的能力有多强。比如说发炎、感冒,你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多快能够恢复过来、抗压能力多强、代谢能力有多强、整个抗炎症的能力有多强。综合起来,一个人自身的动态平衡抗压能力有多强,就是内稳态指数。内稳态指数的维持的稳定和升高是有利于健康的,这是欧盟现在承认的一个概念。我们现在项目二期在做这一套内稳态指数的方法学验证,也就是说下一期可能欧洲那块会承认这一套方法学体系,这就给我们转化应用提供了一个前提。
新功能,就是我刚刚提到的“轻络素”,是我本人当然也在英国,用了大概八年时间做出来,欧洲的第一款新功能原料,维持正常血小板凝集从而维持正常血流健康,这个功能目录是排在血压降血脂之下。汤臣倍健也在积极的尝试能不能在中国去申请相关的功能。新仪器,医疗器械,实际上汤臣倍健在注册新的医疗器械,新的概念,营养健康概念,是在欧洲日本美国拿到医疗器械执照的,我们是跟合作方在做。
通过一些例子可以看到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做的一些事情。
新技术,我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已经建成了今年上半年年中建成的,国内第一家全自动的干血斑检测中心。这个是全连线、高通量,可以一次上量2000个日夜不停的检测,理论上可以达到上百种研究成果。干血斑检测并不是一个很新的技术,营养健康领域为什么需要它呢? 实际上在后续科研领域方面,人体试验、临床试验的拓展,通过干血斑检测,更利于实验的标准化。从商业运营角度,它具备非临床采血行为,可以在家庭、在终端就可以做,非冷链运输,也就是说常规的快递系统可以运输样本,血液尿液唾液都可以实施检测,未来还可以拓展到基因检测,常温下样本可以保存10年以上。
产品、算法及预测模型,这是最核心的内容,因为汤臣倍健主要核心还是做产品。三条途径:
第一条,机理。机理明确就可以提高有效率找对目标人群,这本身就是精准营养商业应用的一个维度。第二个途径,就是算法模型的建立。通过检测定向的搭建初代算法,这块很遗憾的告诉大家,没有现成的东西,也就是说传统的我们学科建设中没有开发这种现成的东西,是需要市场端、企业端哪怕科研转化端定向去做的。通过这样算法模型然后我们做到个体的干预,实现健康管理。
还有什么途径呢?更简单一点,比如说有一些维生素,很多它的营养素的变化意义是什么,和疾病的关系还有未来健康的预测,还没有形成很清晰的理论。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做呢?在检测基础上我们每个人建立针对的个体测量数据库,针对这个人如果定义他是健康的,设置个体监测预警系统,有一个高值低值。当偏离了个体数据的正常的范围之外,我们实现个体干预,实现健康管理。
知识图谱,这块比较新。涉及到一些数据的标准化,涉及到我们营养健康的这种建议,不管是产品还是进管理,你的证据链在哪。证据链我们做的级别是要达到文献级的。
携手建立共赢生态圈
讲了这么多,还要扣回我们的命题。产业化这块我们想做的就是打造一个行业的研发生态圈,为什么要做这个生态圈?因为营养健康产业升级对研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以前做的工作是非常少的,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是类似的状况。市场端未来需求的发展是远远快过我们的基础研究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刚才我讲做一个标志物,可能就要十年以上的时间,现在的情况下,如果全面推动,做体系性面状开发很难,因为需要的资源和时间非常大非常长。我们今天不讲炒作概念,讲的是能够经得起推敲的,能够在第一波营养健康产业升级潮流中生存下来的技术、生存下来的公司,需要做特定性的、针对性的研发活动。而且周期可能在2年以上,通常2-5年,甚至八年、十年的战略布局。我们讲的研发生态圈一定要组合上下游资源,以市场端、消费者需求端、以下游的这种真正市场内公司发起研发需求,结合上游供应商,还有科研机构绑在一起,点状的开发,一定是围绕市场的。这样所有的资源集中在一起,围着一个点,2到5年的时间,比较靠谱的,有可能会实现一个技术点状的科研转化到应用,这个是我们还是比较乐观的来估计。这中间也可以看到,在十年合作过程中数据算法都是可以互惠互利互换的,是一个共赢的生态圈。
最后,借这个机会,在这样一个年会上,呼吁大家来加入我们的精准营养科研转化产业联盟,这是个完全开放的体系。如果有合适的资源,或者市场端有合适的需求,带着需求,带着资源加入到我们平台上来,这样就保证商业模式的成功。因为只要是市场端发起的,我们针对性的开发出来,商业模式也顺便解决了,不见得是最成功的,最起码是跑得通的,不至于半路死掉。
所以这是我今天最后的内容,欢迎大家加入联盟,谢谢!